臨澤:節水有“紅利” 群眾得“福利”
原標題:臨澤:節水有“紅利” 群眾得“福利”
通訊員 李明
有著“中國玉米制種第一縣”殊榮的臨澤縣,是一個水資源極度匱乏、年均降水量僅117毫米的農業大縣。
2021年,臨澤縣玉米制種產值達到8億元以上,玉米制種核心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%以上來自玉米制種,已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來源。
玉米制種連年豐收,如何打好農業節水攻堅戰、推動現代種業發展邁出新步伐?臨澤給出了答案——因地制宜開展深度節水。
臨澤是典型的農業大縣,現有耕地面積57萬畝,農業用水占到全縣總用水量的80%左右。該縣從20世紀80年代引入玉米制種,至今已有30多年歷史,目前全國100粒玉米種子中,有13粒就來自這里。
臨澤農業節水,始于玉米制種。地膜覆蓋節水在玉米制種產業全面推廣運用,逐漸替代了以往傳統高耗水農業種植作物。“地膜覆蓋能有效抑制水分蒸發,改善土壤水分條件,具有明顯的蓄水保墑、調節地溫、保持水土和促進作物生長發育、節水增產的作用。” 縣節水辦副主任劉龍說。
地膜覆蓋促進了農業節水增效,但接踵而至的黑河調水讓臨澤玉米制種產業遇到了發展難題。
地處黑河沿岸的臨澤縣板橋鎮,自2000年黑河向居延海調水后,農田灌溉成了當地群眾的“心頭病”。“每年開春種田的時候就開始擔心水的問題,村與村之間還經常發生爭水矛盾。”板橋鎮東柳村原村主任李忠對當時的用水困境記憶猶新。
2001年以來,臨澤縣搶抓張掖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機遇,先后實施了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、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、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等一批重點水利項目,建成中小型水庫11座,改建干支渠700多公里、斗農渠1100公里,改造引水口門15座,有效解決了工程性缺水難題。
與此同時,“總量控制、定額管理”制度的實施,讓臨澤農業水資源實現了精細化管理;初始水權的實施和水票制灌溉管理模式倒逼了灌區和農戶節約用水。“過去管水用水制度不健全,粗放、無序用水的現象比比皆是?,F在在水票制灌溉管理模式的帶動下,用水行為進一步規范,浪費水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,年均節水4000萬立方米。”劉龍介紹道。
“一村一塊田”“水肥一體化”……為了破解水資源短缺難題,減少農業生產成本,實現玉米制種種植、管理、收割全程機械化,臨澤縣近年來做了很多嘗試。
如今,走進臨澤縣鴨暖鎮大鴨村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基地,一行行綠油油的玉米苗下通著一根根手指粗的輸水管道,管道滴出的水珠按照設置的標準緩緩滲入玉米苗根部,水肥一體化成為臨澤農村群眾增收致富的“金鑰匙”。
2020年以來,大鴨村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土地平整項目,實行一戶一田和水肥一體化半托管服務,將灌溉和施肥融為一體,把“澆地”變為“澆苗”,讓玉米苗喝上了“營養液”,打造出了“節本增效”的農業新模式。“原先一畝地每年需要300元水費、200元化肥錢,現在每畝地只需要花290元,就可以一次性解決澆水、施肥問題。”種植戶張忠國說。
臨澤縣通過“一村一塊田”“一企一塊田”改革,建成高標準農田40多萬畝,推廣管灌、滴灌、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面積32萬畝,建立了從水源到地頭的農田灌溉體系,覆蓋取水口、地下管網和地面滴灌等,灌溉水利用系數由2000年的0.462提高到2021年的0.605,農業用水實現了從粗放型漫灌向高效精細化滴灌的轉變,水肥一體化玉米制種面積連續多年穩定在30萬畝。
農業節水,任重而道遠。臨澤正在打造全國節水型灌區、節水農業示范區、全國玉米制種強縣的道路上大步前行。
相關新聞
- 2022-05-19莊浪:種養結合“?!眲抛?/a>
- 2022-05-18涇川:蔬菜產業鏈上開出“致富花”
- 2022-05-13瓜州縣:農機補貼助力現代農業
- 2022-05-11鄉村美景入畫來
精彩推薦
關注我們




